![]() 張圣虎 報道 全省約有崮180座。圖為冬日雪景中的崮。 ◆閱讀提示:蒙陰舊志曾記載:“僻處叢山,四塞之崮,舟車不通,內貨不出,外貨不入。”崮是沂蒙山區閉塞的象征。然而隨著崮的價值不斷被重新發現,這一傳統的思維徹底改寫,“崮鄉”被重新定義。 ![]() 中國第五大地貌? 崮,根據辭書解釋,是四周陡峭、頂端較平坦的山。學術上稱為方山,遠處觀望,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。 臨沂大學地理學院副院長徐樹建告訴記者,過去有“沂蒙72崮”之說,其實并不止這些,目前統計山東省大概有近180座崮,主要集中在沂蒙山區,濟南、泰安等地也有少數崮。沂蒙山區的崮又以蒙陰縣最多,有70多座,岱崮鎮最為典型,約有30多座崮,形態各異,分布集中。 崮在當地人看來習以為常。蒙陰縣宣傳系統一位干部告訴記者,若不是近年來這么多人來關注崮,自己很難認識到崮的價值。 2007年春天,中國作協會員、廣東省旅游文化學會會長李存修首次來到岱崮,一眼就被岱崮地貌的奇特地形所吸引。經過數天考察,足跡遍布全世界的他認為,國內所知的“喀斯特地貌”、“嶂石巖地貌”、“張家界地貌”和“丹霞地貌”四大地貌不能代表沂蒙山崮群的地貌,這種類型在全世界也很少見,這一發現引起了地質地理學界的重視。 2007年秋天,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義豐研究員為首的15位專家,對全國崮形地貌進行了系統研究。2007年8月21日,“中國岱崮地貌”論證會認為,此類地貌可命名為“岱崮地貌”,并認為是繼上述四大地貌之后的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。 在2012年7月山東省地理學會主辦的第一次岱崮地貌學術研討會上,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趙建等專家認為,崮是方山地貌的一種類型,形成包括軟硬互間的平緩地層、長期緩慢抬升的構造運動條件和較強的外力侵蝕作用,國內外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地區不為多見。弄清上述問題,不僅能夠改變地貌學中關于崮形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,而且可深化對沂蒙山區地質地貌條件、生態環境特點的認識。 ![]() 中國“崮鄉”的旅游價值 蒙陰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,是臨沂市重要的水源地。這里生態環境良好,也有開發旅游的傳統。20年前,蒙陰將名不見經傳的蒙山開發成為全省重要旅游目的地,近年來又提出建設“江北最美鄉村”。當地意識到,密集聳立的崮群將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地質景觀,會是開發休閑旅游等第三產業、引領當地產業升級最具潛力的資源。 分布集中的“岱崮地貌”不僅具有科學研究價值,而且集風景游、生態游、農業游、鄉村游和文化游、科普游于一體,極具開發價值。比如,每個崮的美麗傳說與崮頂的山寨文化及當地的民俗風情、地方特產、飲食文化等相互交織,構成獨特的崮文化。 岱崮地貌崮頂的山寨文化,據專家考證為金元時期遺存,是一種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態,對于地質學、考古學、史學、軍事科學均有重大研究價值。特別是在革命戰爭時期,蒙陰境內多個崮上曾發生過壯烈的激戰。1933年的龍須崮暴動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兩次南北岱崮保衛戰、聞名中外的孟良崮戰役,使這里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基地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民豐廠、工模具廠、光明廠等“三線”軍工企業落戶蒙陰崮下,一大批知青和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匯聚于此,后來這些軍工企業陸續搬遷,但舊址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軍工文化、知青文化。 蒙陰地區的崮形方山群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。目前來看,沂蒙山區的崮形山體處于地貌發育的中年期,在該地現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下,其演化的基本趨勢是逐漸蝕退,乃至最終消失。目前,一些崮頂已進入殘存狀態,有些甚至侵蝕殆盡,成為砂頁巖禿山。因此,岱崮地貌景觀的保護十分迫切。為了更好地做好岱崮地貌景觀的保護工作,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利用。當前岱崮地貌景觀利用的主要方式應為學術考察、科學普及、生態觀光、特色農業、民俗體驗、休閑養生等。鑒于其保護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,建議積極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。 |
|Archiver|小黑屋|手機版|星韻地理網
( 蘇ICP備16002021號 )
GMT+8, 2019-8-19 17:48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